在线咨询 x
扫码微信咨询
化妆品备案咨询

新闻资讯

进口化妆品备案通过率骤降 企业最容易在这里“栽跟头”


作者: 佚名   2020年12月12日

  对于受疫情影响发展放缓的进口化妆品,备案通过率的下降,无疑是“雪上加霜”。


  2020年第一季度,受疫情影响,进口非特化妆品新增备案产品数量明显放缓,其中备案通过率已由去年同期的80%降至58%,下降了22个百分点。


  备案通过率的大幅下降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。品观APP了解到,由于企业对法律法规不够了解,在配方/原料/包装等方面“栽跟头”的现象比较常见。


  检验方法不规范,配方/包装问题频出


  综合上述公众号历史发布消息以及业内人士观点,可以发现,备案不通过的进口化妆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:


  首先,配方/原料/包装问题最多。


  相关机构在分析了2019年全年15684件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大数据后发现,在全年4695个审核未通过的产品中,原料/配方/包装/中文标签等成为高频问题。


  1、原料/配方的安全性无法保证、真实性存疑等是主因。


  例如,在“国妆网备进字(浙)201900138X”等产品送审时,相关机构给出的结论是,其产品配方中使用的“辛酰羟肟酸”安全性存疑,这也是这款产品备案不通过的重点原因。


  同时,不少产品配方的真实性存疑。以“国妆网备进字(苏)201900010X”为例,其产品配方以外的其他申报资料显示,产品生产使用的原料种类或含量与申报配方不符:产品生产工艺简述中出现了申报配方中没有的原料“鱼腥草提取物”。


  据了解,目前,全球不少化妆品主流地区都有相应法规,要求在当地销售的化妆品,标签上的成分按照降序(大于1)排列。但也有部分地区由于当地非上市审查,监管不严或企业不清楚本国法规,而导致实际生产的产品包装成分表乱序。


  2、在外包装方面,未能准确完整翻译以及产品设计包装宣称不符合我国法规要求,成为审核不通过的重要原因。


  据了解,不少送审产品在包装平面图标示的“100% VEGAN”、“0% PARABEN”、“0% SOAP”、“NO ANIMAL INGREDIENTS”、“LABORATORY TESTED”等宣传语,都不符合法规要求。


  3、风险评估未做到位。


  目前,不少送审的产品在风险评估上并不符合要求。例如,在相关机构给出“国妆网备进字(粤)201900101X”审核不通过的原因中提到,其对配方中PEG-20 硬脂酸酯、苯氧乙醇、甘油硬脂酸酯、矿脂的风险物质评估不准确不全面。


  据不完全统计,化妆品中较为常见的可能会带入风险物质的原料有:乙氧基结构原料,如PEG类、聚醚类等;以丙烯酰胺类为起始原料的,如聚丙烯酰胺等;甘油;滑石粉;甲醛及甲醛缓释体类;植物油等。那么,如果在产品中增加这些原料时,所出具的检测报告里,要尽可能做到准确和全面。


  除了以上这些关键点,也有业内人士认为,自去年起,很多自贸区可以实现备案,但也因各个地区的资质不一而良莠不齐,而导致企业在提供检验材料时五花八门,这也成为了备案通过率下降的原因之一。


  其次,检验方法不规范。


  自去年新检验规定(国家药监局新制定的《化妆品注册和备案检验工作规范》)实施以来,更多第三方检验机构进入市场,虽然检验周期基本可缩减至30天,检验费用更是能节省千元左右,但是已屡次出现新机构不熟悉化妆品检验要求、报告出具标准等问题,再加上备案人不仔细审查报告内容,致使产品下架或补充报告的现象发生。


  例如,在检验项目和方法上,很多产品并没有做到全面检验。以未通过备案的“国妆网备进字(粤)201900076X”为例,其两款产品“XXX海洋保湿面膜”和“XXX氏海洋保湿贴膜”为同时配套使用,而配套使用产品要根据产品使用方法来确定毒理学的检验方式。那么,在检验时则应以“XXX海洋保湿面膜套装”备案, 并应补充提供“XXX海洋保湿面膜”与“XXX海洋保湿贴膜”样液混合后相应的毒理学试验报告。


  “备案是基础,关键要打通市场”


  当下,受到疫情影响,进口化妆品发展放缓,而备案通过率的下降,无疑是“雪上加霜”。


  接下来,进口品备案依然存在着较大挑战:1、“云”沟通成本增加;2、样品和文件寄送难度增加;3、政府/协会/第三方机构暂停对外业务。





本文关键字:
本文发自//m.jiangshiciba.com//m.jiangshiciba.com/news/xydt_1542_1903.html,转载请保留出处。
以上资讯均来源于网络,如有信息传递或传送失误,请及时通知管理员更正或删除,本站积极配合但毋须承担任何 法律责任。

Baidu
星空体育登录入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