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360化妆品网 2021年08月13日
8月11日,话题“刷酸美容需在医疗机构开展”登上微博热搜,截至发稿,阅读量已达3545.8万。原因是国家药监局在其官网发布了《科学认识“刷酸”美容》一文,从科普角度讲述了“刷酸”的概念、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、“刷酸治疗”中使用的“酸”不是化妆品、化妆品中的“酸”有严格的管理要求。
一时间,业界众说纷纭,甚至有人大胆猜测“刷酸”类化妆品要凉了。小编细读之后发现这种说法多少有点断章取义了。
首先必须明确,“刷酸治疗”与“刷酸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,前者需在具有医疗资质的医院或诊所,使用高浓度(20%-70%)的酸进行治疗;后者则是指消费者日常使用一些含有低浓度酸类成分的化妆品。所以,并不是像网上所说那样,所有“刷酸”以后只能在医疗机构进行,如果正确使用此类化妆品,那么对改善皮肤状况也有一定帮助。
其次,两者使用的酸也有不同之处,在“刷酸治疗”中,酸的种类更多,当中,有些酸不能用于化妆品,比如维A酸、三氯醋酸;有些可以用于化妆品,比如果酸、水杨酸,但均有严格的使用限制和技术要求。
最后需要注意的是,针对品牌商,文章着重指出了:“化妆品禁止明示或者暗示具有医疗作用,避免使用‘换肤’等不当宣称,防止误导消费者。”小编浏览电商平台发现,焕肤、医疗级、水嫩亮白等夸大功效用语时有出现,而这也是新规所禁止的。
实际上,“刷酸”类化妆品近几年的市场规模不错的,目前,含有酸类成分的精华、乳液、面霜、面膜、棉片、爽肤水等受到青睐,几乎没有哪个女生还没听过“刷酸”一词,毕竟备受闭口、粉刺、黑头、痘印、色素斑等问题困扰的群体还不少。小编的朋友也做了尝试,她表示“真香”,并称那些导致烂脸的,往往是操作不当,比如浓度不在安全范围内、步骤出错以及不注意防晒。
据美业颜究院数据显示,2020年6月-2021年5月刷酸线上市场规模近7.5亿元,月均销售增长率约为13%,2021年Q1销售额同比增长达到104%。另外,近一年线上刷酸护肤市场规模将近9亿元。
可见,这一市场发展势头迅猛。但往往速度过快,便容易忽略一些问题,所以,国家药监局在这个节骨眼发文,也是有所依据的。
总而言之,消费者应清晰地认识到“刷酸”类化妆品的界限,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,也不是所有的酸都能刷。品牌商在宣传营销方面应注意用词,靠表面功夫博取眼球,得到的可不止差评那么简单,现在还会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!